要讓戲好看,精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很多劇作之所以冗長,就是因為不懂得精練的技巧,把一個小時可以演完的戲拖成三小時。那要如何達到精練的目標呢?以下提供幾個技巧:

一、閒話少說:
  很多人為了所謂「寫實」,就很在劇中交雜許多廢話,然後還和別人爭辯「我平常都是這樣啊」。要記得戲劇的語言是濃縮的語言,而不是生活的翻模。舉個例子:

 冗長版:
 (A、B由不同側上)
 A:你好。
 B:你好。
 A:吃飽了嗎?
 B:還沒。你呢?
 A:我也還沒吃。
 B:那你要不要一起去吃個飯?
 A:好啊。
 (A、B兩人同下)

 精練版:
 (A、B由不同側上)
 B:(向A打招呼)吃飯了沒有啊?要不要一起?
 A:好啊。(我也還沒吃呢。)
 (A、B同下)

  A台詞處打括號的地方是其實也可以省掉的部分,因為A會答應就已經暗示了他還沒吃飯(如果他已經吃飽了就代表他別有居心囉)。本場景的重點在於要讓A、B兩人一起去吃飯,冗長版明顯的多說了太多廢話。在寫作劇本時要記得自己安排這個場景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有沒有可能有更快更簡單的方去完成。以一個更精練的標準來要求的話,如果這個場景的安排只是為了讓AB兩人一起去吃飯,那其實這個場景可以刪掉,直接從AB兩人在餐廳吃飯開始寫起就好了,因為他們不管是怎麼在路上巧遇說了什麼話怎麼到達餐廳的,對觀眾來說一點意義也沒有(除非你要安排什麼伏筆,但如果這個伏筆可以在餐廳景中用一兩句話帶過解決,你就不需要安排一個場景花五分鐘演它)。

二、一次多做幾件事:
  大多數的初學者都會使用一個場景來交待一件事,第一場介紹AB是朋友,第二場說明A個性很好B個性很差,第三場演出A很受歡迎B被排擠,第四場A被殺死了B要替他報仇......我會告訴你,你其實只要寫第四場就好了,一到三場要說的事情其實可以在第四場透過B追查兇手其他人對他的反應還有談話內容交待完整,如果真的照原來的寫法,再怎麼緊張刺激的劇情都會變得軟弱無力。
  一個場景的安排最好都可以說明很多件事,包含角色個性、人際關係、角色相互之間的態度、遇到的困境等等等。古典戲劇要求「三一律」,時間集中空間集中事件集中,即戲劇發生在一天之內、地點不轉變、主要事件單一情節連貫不加入枝節。這個要求在現代的眼光看來太多苛刻而且限制了故事編寫的可能,但其目的也是為了讓戲可以精練濃縮。
  檢查一下你所寫的劇本,犯了一個場景交待一件事的毛病?有沒有可能利用三一律的原則來把幾個場景合而為一?

三、少演講:
  劇作者大多心中有著許多人生體悟和道理想要告訴觀眾,所以都會安排一個角色做為作者代言人,伺機便來一場關於生命情感墮落與救贖的演講。我想在這個階段要求大家不去做這件事有點強人所難,但是拜託,請節制一些。因為獨白是一種會讓劇場時間慢下來的行為,所以過多的獨白和訓誡會讓整部戲的步調變得緩慢。如果可能的話,把你想要一股腦說出來的話分給兩到三個角色去說,或用對話的方式呈現,才不會讓角色看起來像個囉唆的糟老頭,一開口就要講五分鐘。

四、說該說的話:
  這一點和「閒話少說」有點類似,但是情況有些不同。很多劇作者為了寫作劇本相當用心,收集了很多的資料,對劇中的時代風俗做了很多考證,所以在寫作劇本時,往往不忍割愛,就把大量的史料和民情全都塞進了對白之中。但是常常那些資料對於整部戲是沒有幫助的,它既不能推動劇情,也不能幫觀眾瞭解角色,反而會模糊焦點拖延節奏。
  另一種愛說不該說的話的則是寫作關於自身題材的作者,因為身在其中體悟很多,相關人物細節也知道很多,但是就是不懂得如何割捨,結果寫出來的戲不是太過鉅細靡遺,就是過於自我沉溺,過多的感概和旁枝末節的小事叫觀眾吃不消。
  千萬記得,寫劇本時,說該說的話就好。你要清楚自己的劇本要表現什麼。是角色間的情感呢?還是大時代的悲哀?你可以有自己的態度(友情是美好的、真愛總是在身邊等等等),但是確定了就要小心篩選劇中的每個環節,對於推動劇情沒有幫助的,踢掉。對於認識角色沒有幫助的,踢掉。對於說明故事宗旨沒有幫助的,踢掉。確定你的目標,然後說該說的話就好。

  其實精練最基本的意涵就只是「節省時間」,現代人都很忙,麻煩你有效率一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o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