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part1,今天歡歡喜喜滿懷期待的續看part2,想不到結果卻叫人有些失望。part2隨著時間的推移,劇情發展節奏竟然從傳統戲曲變成了八點檔,讓我有點擔心之後要再上的part3該不會要出現霹靂火的情節吧?那種純樸緩慢的悠然質感,在一次又一次刻意設計的高潮下完全變質,亮暗場次數大幅增加,像每十五分鐘就要進一次廣告似的。

  在這樣的劇情結構下,那些從胡撇仔脫胎出來的表演方式問題就出現了。為了適應那種野台環境,一景只處理一個事件一個問題的敘事節奏可以使不專心的觀眾更容易進入狀況(同時,也讓那些中途加入的觀眾不被排擠),放慢、誇張、明顯套招等等獨特的表演風格也是配合這樣的需求發展出來的。劇本的敘事和演員的表演必須要被整合在一起,才能發揮出該有的效果,part2在這個部分沒有part1做得成功。

  這也是一個續集魔咒。《浮浪貢開花》的故事本身有一個問題存在,那就是要做part1~3,但其實part1就已經將故事與人物說滿了,使這部戲本身沒有做續集的本錢與必要。我們不難發現,part2雖然看似part1的延續(阿才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愛將阿姨心結的進一步解開),但其實骨子裡只是part1故事的再重覆而已。人物沒有更多更新的面向被我們看到,兩個小時下來只是老套的劇情推著平板的角色前進著。

cho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時我常會想,在文化多元混雜的台灣,到底有什麼是台灣真正獨特的風格?儘管我們可以像辨識好萊塢、日本電影、歐洲電影那樣從特定特徵中分辨出國片,但其實那些特徵常常是不成熟技術留下的痕跡,就好像我們口中的「台」,其實是接近一種模仿歐美上流社會卻很失敗的品味,使得提及本土的詞彙都隱含著幾許貶意。

  台灣許多創作者都試著尋求本土,但大多卻只是僵硬的嵌入特定元素,沒有真正的整合。對我來說,《浮浪貢開花》在這一點上,表現相當傑出。我完全可以明白為什麼這會是一部相當適合「帶爸媽來看戲」的作品,因為這部戲其實正是脫胎自老一輩人習慣的劇種──胡撇仔,讓我戲看著看著,要以為自己是在廟口排了椅子坐下來看戲。

  胡撇仔美學──節目單上是這麼稱呼它的──是一種脫胎於胡撇仔(簡單來說,是一種歌仔戲野台的形式)的表演美學,那些刻意的面台與放慢,明顯的套招和誇張,如果仔細留意,《浮浪貢開花》裡處處有胡撇仔的影子,台上的阿才不斷使人聯想起歌仔戲裡的丑角演員。「慢」這件事在喜劇上是相當有趣的,因為幾乎所有的喜劇都是快的,慢只是偶爾為之的變奏,但在《浮》劇中卻恰恰相反。從情節展開的速度開始,這部戲就一直很慢,幾乎一幕只會交待一個事件(這和胡撇仔也很像)。表演也如上所述,刻意面台、放慢,喜劇動作極大,套招相當明顯。平常這種處理都會干擾觀眾對於喜感的接收而無法達到效果,但當這些「問題」全湊在一起時,突然全都相互融合,因為慢,使得誇張不顯得用力,也因為慢和誇張成立了,明顯的套招也變得可以接受。而這些行為本身又可以承載支撐慢節奏的能量,讓整體不會因放慢而變得沉悶。金枝使用了這種相當獨特而完整的表演系統,卻又很成功的融入現代戲劇元素裡,使整部戲得到了傳統本土的養分,卻又不流失戲味(傳統劇種大多是為演員服務,使演員表現個人功力的機會增加,卻也連帶影響了戲本身的份量),相當出色。

cho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劇是什麼?在我想像中,音樂劇本身就是一段完整的音樂,無論是樂曲、歌曲、唸白與動作,都是這完整音樂的一部分。所以音樂劇中,除了歌曲好聽、舞蹈好看、劇情好吸引人之外,節奏的掌控就變得相當的重要,我甚至覺得,它的重要性可以決定一部戲到底夠不夠格算是部音樂劇。很抱歉我用了「夠格」這個詞,因為這代表了音樂劇在我心中崇高的地位。台灣自製音樂劇往往有幾個毛病:

  一、歌詞僵化:在曲子的方面我覺得水準夠了(也不知是我耳朵不好,還是因為音樂無國界?),但是歌詞的水準還跟不上。這也許是中文本身限制問題,常常使歌詞不是太過口語唱起來很彆扭,就是太過文言排比整齊聽起來很疏離。而且在劇情鋪陳的推動上也顯得力道不足,如果沒劇情要鋪,常常就是換句話說一唱再唱;如果有劇情要鋪情緒要轉,又常常草草收尾強硬開頭,轉得很硬。但看許多出色的流行歌曲並不盡然有這樣的問題,所以也就不應該把錯都推到中文身上。

  二、劇情無力:無力有很多種情況,有的是太過八股,有的則是變化有餘,緊湊不足。造成這些原因往往是由於沒有真正有趣的角色出發,缺少特色。而當我們試著要去塑造角色特色時,又常常使用太過簡單的方法。稍微想像一下如果你要表現一個忠肝義膽的人你會怎麼安排?然後問問你朋友,你可能會發現你們的答案異常類似,更有趣的是,進了劇場也會看到類似的橋段。這使得戲變得很乏味,而一部乏味的戲無論加入再多好聽的歌曲或精彩的舞蹈,仍舊是乏味的。偏偏台灣的音樂劇總是本末倒置,如同有人曾說的好:「戲不夠,拿歌來湊。」。

cho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有單薄攻擊,不見犀利防禦的《回家》。

  這是一個相當困難的劇本。對我來說,那些看似跳躍不著邊際沒有意義又瑣碎的對話,都是一道道攻擊與防禦的密碼。沒錯,我心中的《回家》是關於攻擊與防禦的。五個男人間的戰爭,一個女人的介入,男人與女人間的戰爭。

  導演和演員的選擇令我有點訝異,這戰爭感覺未免也過於明目張膽了吧?我覺得這個劇本需要的,是一種舉重若輕的氣氛,套句鄉民的話:「認真就輸了。」當一個人很認真的講出諷刺或酸刻的語言時,基本上就是承認自己受傷了。所以當場上每一個重點句被停頓被嚴肅所強調時,就顯得每個角色都脆弱得像剛加入這場權力遊戲一樣。為什麼認真不適合這個劇本,讓我舉個有點不太像樣的例子。高中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我們同學之間很流行講冷笑話,但我有個朋友從來不在別人興致沖沖跑來和他分享時,回答:「哇,好冷喔。」,如果你和他講小美家爆炸了,他會一臉認真問你那小美有沒有受傷。因為他知道那些愛講冷笑話的人要的就是別人覺得他們很無聊很冷很白目,所以他從來不買單。所以,一個攻擊與防禦的高手需要不動聲色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知道,對方就是要你生氣要你聲音放大要你失控,所以你照做就等於被對方得逞,就等於你輸了。所以那些高手的餐桌上總是談笑風生,讓那些刀光劍影全藏到了長長的桌巾底下。

cho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一瞬間,台下的大人們全都變成小孩了。

  我完全想不透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台上明明沒有發生什麼奇怪的事。只是像我們尋常營隊劇那樣,誇張有喜感的造型與動作,沒什麼邏輯的劇情,簡單老套到不行的喜劇手法和音樂搭配,但全場觀眾都樂不可支。原來光靠把表演練到爐火純青,就可以輕易讓觀眾拜倒在他們的小丑鼻子下。坐在四樓遙遠的觀眾席上,我覺得自己像在欣賞一部精心製作的3D動畫。

  不在舞台機關和表演內容上多加論述,以免破壞了觀賞樂趣。但我覺得想要體會一下所謂「精準」,這部戲真的值得一看。精準到一個轉頭如此簡單的動作都可以叫觀眾哈哈大笑的喜劇節奏,真的是神乎其技。台上冰天雪地,但你卻在不知不覺中被表演融化,完全卸下了心防。上半場結束時,我一度以為這就是一場趣味橫生的默劇演出,但是下半場一開始我就發現我錯了,因為戲劇院裡馬上上演了一場演員與觀眾之間的大越界。

cho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Q:
  劇本出現大段獨白時怎麼辦?我每次演到那裡都會覺得好尷尬喔!

A:
  沒錯,獨白相信絕對是初學者的惡夢。回想起來,我也曾有過那樣的時期,總覺得自己好像花了幾個鐘頭的時間站在同一個地方,比手畫腳左支右絀,但台詞卻像永遠講不完一樣。我覺得觀眾全都失去了耐心,甚至打起瞌睡,我的獨白像是整部戲最失敗的一個部分。

cho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